2025年9月12日上午,一场充满激情与回忆的校友聚会在无锡梁溪区中山路401号九楼大厅如期举行。
当天是无锡市第一中学65级初一丁班的入学60周年纪念会。1965年班级花名册上只有50名学生,然而此次纪念会却来了本校和无锡市兄弟学校的上百名校友。
纪念会在《我们曾经的老同学》序曲中拉开序幕,郭锡廉主持当天活动。
“当年38位男生和12位女生,走入一中,组成了五十人的丁班,人人意气风发、初心如炬。离开校园,同学们发奋图强、不断前行,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优秀骨干,成为一中红楼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杰出建设者。” 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友会在致65级初一丁班的贺信中,对学校1965年将该初一丁班定为教育改革试点班,以及这个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贺信同时祝贺《岁月留痕——无锡市一中65级初一丁班入学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成功编印。
华洪兴、荣建国两位男同学在现场用一首《母校啊摇篮》,深情唱出对无锡一中红楼的深深眷恋。
“离开大运河畔的八角红楼,不管初一丁班的38位男同学散落何处,他们都如同父辈过命兄弟一般情谊深厚;不管12位女同学各奔何方,她们情似姐妹,不管走上山下乡的哪条路,会一路心灵相伴,笑对风霜。” 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宣传顾问、市一中67届高二甲班的许伟文坦言,他与这个初一丁班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和友谊,他在北京也不忘向校友们夸奖这个班的同学,不仅根正苗红,经岁月的锤炼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干部、教授、科学家、艺术家。
“从筹划、征稿、编辑到成书,用了10个月的时间。10月怀胎,一个60周岁的巨婴终于呱呱坠地……”当郭锡廉在现场声情并茂地介绍整个出书过程中的艰辛和如期赶上纪念会的喜悦时,全场被郭锡廉的激情感染。
“举一个班级之力,编印一本近40万字的《岁月留痕》文集,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入学60周年庆活动实属石破天惊……”著名作家丁一、金山、肖波,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院长徐暐、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建军与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和无锡当地的无锡一中校友,对纪念会上向来宾赠送的《岁月留痕》纪念文集给予高度肯定。
“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反映了一代人当年的校园生活、生产劳动经历和在社会大熔炉里成长的心路历程。” 无锡一中老三届校友、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建军受访时表示,这本纪念文集将作为重点研究资料收入研究会文库,并陈列到研究会图书书架上。
“缅怀先贤英烈,缅怀老一辈教师、向他们鞠躬致敬,追思他们的不朽贡献,是我们这个班同学为一中红楼基因代代相传应该树立的一个榜样。”随父辈解放无锡在苏南干部子弟班上学,1965年进入市一中的该班众多同学异口同声,虽然只在市一中读了一年书就走进广阔天地,但经不懈的自我奋斗,此后一一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纪念会在该班“百年修得同窗缘,下辈子还做同学”集体誓言中落下帷幕,一句“下辈子还做同学”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参加当天活动的有当年市一中的符国平、吴金荣等老教师;有市一中原高中部、初中部校友荣德海、周坤元、陈国钧、过耀华、朱政孝、华洪兴、石源华、周满意等;还有六十年代无锡市二中、一女中、二女中、四中、五中、七中、八中、西新中学等学校的老三届学友,150人济济一堂。(许伟文 摄/文)


















2025年9月12日上午,一场充满激情与回忆的校友聚会在无锡梁溪区中山路401号九楼大厅如期举行。
当天是无锡市第一中学65级初一丁班的入学60周年纪念会。1965年班级花名册上只有50名学生,然而此次纪念会却来了本校和无锡市兄弟学校的上百名校友。
纪念会在《我们曾经的老同学》序曲中拉开序幕,郭锡廉主持当天活动。
“当年38位男生和12位女生,走入一中,组成了五十人的丁班,人人意气风发、初心如炬。离开校园,同学们发奋图强、不断前行,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才、优秀骨干,成为一中红楼基因的坚定传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杰出建设者。” 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友会在致65级初一丁班的贺信中,对学校1965年将该初一丁班定为教育改革试点班,以及这个班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贺信同时祝贺《岁月留痕——无锡市一中65级初一丁班入学六十周年纪念文集》成功编印。
华洪兴、荣建国两位男同学在现场用一首《母校啊摇篮》,深情唱出对无锡一中红楼的深深眷恋。
“离开大运河畔的八角红楼,不管初一丁班的38位男同学散落何处,他们都如同父辈过命兄弟一般情谊深厚;不管12位女同学各奔何方,她们情似姐妹,不管走上山下乡的哪条路,会一路心灵相伴,笑对风霜。” 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宣传顾问、市一中67届高二甲班的许伟文坦言,他与这个初一丁班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和友谊,他在北京也不忘向校友们夸奖这个班的同学,不仅根正苗红,经岁月的锤炼成长为出类拔萃的干部、教授、科学家、艺术家。
“从筹划、征稿、编辑到成书,用了10个月的时间。10月怀胎,一个60周岁的巨婴终于呱呱坠地……”当郭锡廉在现场声情并茂地介绍整个出书过程中的艰辛和如期赶上纪念会的喜悦时,全场被郭锡廉的激情感染。
“举一个班级之力,编印一本近40万字的《岁月留痕》文集,举办如此高规格的入学60周年庆活动实属石破天惊……”著名作家丁一、金山、肖波,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院长徐暐、无锡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建军与来自北京、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和无锡当地的无锡一中校友,对纪念会上向来宾赠送的《岁月留痕》纪念文集给予高度肯定。
“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全方位、多角度、生动反映了一代人当年的校园生活、生产劳动经历和在社会大熔炉里成长的心路历程。” 无锡一中老三届校友、市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建军受访时表示,这本纪念文集将作为重点研究资料收入研究会文库,并陈列到研究会图书书架上。
“缅怀先贤英烈,缅怀老一辈教师、向他们鞠躬致敬,追思他们的不朽贡献,是我们这个班同学为一中红楼基因代代相传应该树立的一个榜样。”随父辈解放无锡在苏南干部子弟班上学,1965年进入市一中的该班众多同学异口同声,虽然只在市一中读了一年书就走进广阔天地,但经不懈的自我奋斗,此后一一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
纪念会在该班“百年修得同窗缘,下辈子还做同学”集体誓言中落下帷幕,一句“下辈子还做同学”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参加当天活动的有当年市一中的符国平、吴金荣等老教师;有市一中原高中部、初中部校友荣德海、周坤元、陈国钧、过耀华、朱政孝、华洪兴、石源华、周满意等;还有六十年代无锡市二中、一女中、二女中、四中、五中、七中、八中、西新中学等学校的老三届学友,150人济济一堂。(许伟文 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