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融成观顺实验小学:在艺术课堂遇见文化与自然的诗
作者: 无锡市融成观顺实验小学
来源:无锡市融成观顺实验小学
初审:     二审:丁丁     终审:家乐
发布日期:2025-06-20
字体:[     ]

当展览墙延伸成无垠原野,当毛笔尖连接起璀璨星河,美,早已跨越边界,在每颗童心里自由呼吸。作为美育特色学校,无锡市融成观顺实验小学致力于将审美教育深度融入孩子们的日常学习生活,渗透至成长的各个层面。学校打破传统美育的边界,构建起立体化、浸润式的美育生态体系,使艺术之美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音画交织:在民俗自然中厚植文化根系。张诗老师的《“五毒”祈吉祥》展示课,铺展开一幅立体的民俗画卷。当绣满蜈蚣、蝎子等纹样的服饰、香包等化作流动的文化密码,超轻黏土在稚嫩掌心重塑的不只是毒虫形态,更是跨越千年的文明回响。借助AI技术,孩子们与“屈原”跨时空对话,在解构驱毒习俗的过程中,将审美特质融入现代认知。一件件黏土“五毒”作品从指尖诞生,古老的驱邪智慧化身为可触摸的艺术载体。端午时节,学校延续这份非遗热情:孩子们穿针引线缝制艾草香包,五彩丝线在指尖编就祈福绳结,课堂所学的传统美学转化为可佩戴的文化符号。从黏土塑形到丝线翻飞,非遗传承在新一代的指尖焕发出新的活力。董海珊老师的《金孔雀轻轻跳》谱写了一曲流动的生态牧歌。董老师带领孩子们在“音乐旅行”中穿越象脚鼓的节奏,通过模仿小孔雀的动作破译二拍子的节拍奥秘。孩子们在旋律中浸润于“自然崇拜”的文化底蕴,在歌舞中感悟和谐共生之道,落实新课标中“以音乐感知为基础、以艺术表现为载体”的实践要求,让音乐课堂滋养学生审美情趣、树立生态意识。金孔雀的韵律并未止步—劳动课上,学生参与孔雀饲养与庇护所维护,在亲近自然中体悟生命责任;美术课中,他们用手工制作绚丽的立体尾屏,将音乐课堂的韵律感转化为视觉艺术;多学科联动下,孔雀的形象从旋律走向生活,构建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闭环。

观顺实小通过独创“每周一展”美育机制,将校园塑造成流动的艺术博物馆,营造“处处皆展厅、时时可观展”的沉浸式美学空间,让审美感知自然萌发。从空间重构到技术赋能,从课程创新到文化传承,美育化作滋养成长的沃土与传承文明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