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锡经开文颐幼儿园的艺术馆里,孩子们围着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老师,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王老师,这张纸上的小鱼为什么是红色的呀?”“老师,这块纸上的花纹是不是古代小朋友画的?”王惠东蹲下身来,指着汉砖拓片上的朱砂痕迹,微笑着解释:“这是两千年前的汉代瓦当,上面的红色是用朱砂‘拓’印留下来的。”他又拿起一旁的一块蓝印花布,轻声说道:“这块布是我收藏的宝贝,是一百多年前清朝时期的蓝印花布哦。”
这样的场景,不过是他二十一年幼教岁月中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片段。
“玩”出来的职业选择:从科班师范艺术生到幼儿园里孩子王
2004年夏天,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王惠东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攻读美术硕士研究生,还是接受家乡幼儿园抛来的“橄榄枝”?当他看到父母汇来的1万元学费时,他默默握紧了手中善德幼儿园的录用通知书。“学艺术的孩子,更需要从小接触美、感受美。”正是这个朴素的信念,让他选择回到家乡新安镇,成为这里第一位本科出身的男幼师。
初入幼儿园的日子并不轻松。家长和同事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男老师能照顾好小孩子吗?”“不是幼教专业出身,恐怕带不好班……”在一次美术课上,他别出心裁地让孩子们用锡纸包裹塑料积木,创作“太空雕塑”。不料,一名幼儿不小心被划伤手指,引来家长投诉。那天深夜,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如果传统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创造新的玩法。”
第二天,他带着预先处理过的圆角纸板、安全黏土和软质锡纸重新走进课堂。这一次,孩子们被“会变形的纸怪兽”深深吸引——这场小小的“危机”,反而成为他开创美术游戏创新教学的起点。
“玩”转跨界课堂,让老物件开口讲故事
步入王惠东的美术工作室,仿佛走进一座微型的博物馆:战国鱼纹砖拓片与幼儿涂鸦并肩悬挂,明清雕花窗棂改造的展示架上,陈列着孩子们用黏土仿制的汉代瓦当。这些物件不仅是他的珍贵收藏,更是课堂上的“教学神器”。
在《穿越时空的纹样》这堂美术课上,他引导大班幼儿触摸清代木雕上的卷草纹,再用吸管吹墨,重现那种流畅婉转的线条;中班的孩子则用蔬菜蘸色拓印,并和汉代动物纹、植物纹、云纹瓦当的拓片比一比,“看谁的花纹更神奇”。这种“文物+童趣”式的教学,让传统文化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一颗颗童心。
2010年,由他策划并辅导的班级微课程系列之一——《鱼不停游,爱不停休》纸艺作品集在无锡程及美术馆展出。100多件用旧报纸、不干胶、包装纸盒和锡纸制作的儿童游戏系列作品,引得市民连连赞叹:“幼儿园的孩子,竟能做出如此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
“收藏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未来留一把钥匙。”二十一载以来,他累计收藏了八万余件儿童作品和上千件民俗物件。其中,著名社会活动家、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为他题写的“爱满天下”书法,早已成为他的精神坐标与人生座右铭。
“玩”出教育新天地:从一间工作室到美育生态圈
近年来,他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利用废旧建材打造出“光影隧道”,将室内外多处空间改造成“文颐艺术博物区”,让一个个旧角落变身成为充满趣味的“宝藏空间”。这种“爱折腾”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整个团队。如今,文颐幼儿园的艺术馆与户外“创艺博物馆”已扩展至300多平方米,设有版画、水墨、陶艺、绘画及综合材料等几大工坊区域。
他的探索从未止步。从事幼儿教育以来,他频繁走进江苏省内各县市的十余所乡村幼儿园和民办园,开展艺术教育与环境创设方面的实操帮扶。同时,他也举办公益讲座和线下美育实操培训,持续助力幼儿教师提升美术教学能力。他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众多一线教师,还进一步延伸至学前师资的源头——走向幼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深入幼儿师范院校。
江苏省内多所高校邀请他参与“学前美术特色课程”等项目的研发。他参与编撰的一部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荣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奖,而他参与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课题项目也获得省级二等奖。多年来,他辅导的幼儿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2023年教师节,王惠东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当年他教过的一名学生从西安美术学院发来微信:“我已被新吴区考试录用,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信息中还写道:“谢谢您从小就启蒙我,让我发现,艺术就是‘玩’出来的学问……”
二十一年如一日,王惠东始终怀着一颗“大儿童”般的赤子之心。“幼儿教育是一份朝阳事业,而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一位追光的人。”王惠东说。



在无锡经开文颐幼儿园的艺术馆里,孩子们围着一个戴黑框眼镜的男老师,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王老师,这张纸上的小鱼为什么是红色的呀?”“老师,这块纸上的花纹是不是古代小朋友画的?”王惠东蹲下身来,指着汉砖拓片上的朱砂痕迹,微笑着解释:“这是两千年前的汉代瓦当,上面的红色是用朱砂‘拓’印留下来的。”他又拿起一旁的一块蓝印花布,轻声说道:“这块布是我收藏的宝贝,是一百多年前清朝时期的蓝印花布哦。”
这样的场景,不过是他二十一年幼教岁月中一个再寻常不过的片段。
“玩”出来的职业选择:从科班师范艺术生到幼儿园里孩子王
2004年夏天,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师范专业的毕业生王惠东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继续攻读美术硕士研究生,还是接受家乡幼儿园抛来的“橄榄枝”?当他看到父母汇来的1万元学费时,他默默握紧了手中善德幼儿园的录用通知书。“学艺术的孩子,更需要从小接触美、感受美。”正是这个朴素的信念,让他选择回到家乡新安镇,成为这里第一位本科出身的男幼师。
初入幼儿园的日子并不轻松。家长和同事们的质疑声此起彼伏:“男老师能照顾好小孩子吗?”“不是幼教专业出身,恐怕带不好班……”在一次美术课上,他别出心裁地让孩子们用锡纸包裹塑料积木,创作“太空雕塑”。不料,一名幼儿不小心被划伤手指,引来家长投诉。那天深夜,他在日记本上写道:“如果传统的方法行不通,那就创造新的玩法。”
第二天,他带着预先处理过的圆角纸板、安全黏土和软质锡纸重新走进课堂。这一次,孩子们被“会变形的纸怪兽”深深吸引——这场小小的“危机”,反而成为他开创美术游戏创新教学的起点。
“玩”转跨界课堂,让老物件开口讲故事
步入王惠东的美术工作室,仿佛走进一座微型的博物馆:战国鱼纹砖拓片与幼儿涂鸦并肩悬挂,明清雕花窗棂改造的展示架上,陈列着孩子们用黏土仿制的汉代瓦当。这些物件不仅是他的珍贵收藏,更是课堂上的“教学神器”。
在《穿越时空的纹样》这堂美术课上,他引导大班幼儿触摸清代木雕上的卷草纹,再用吸管吹墨,重现那种流畅婉转的线条;中班的孩子则用蔬菜蘸色拓印,并和汉代动物纹、植物纹、云纹瓦当的拓片比一比,“看谁的花纹更神奇”。这种“文物+童趣”式的教学,让传统文化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一颗颗童心。
2010年,由他策划并辅导的班级微课程系列之一——《鱼不停游,爱不停休》纸艺作品集在无锡程及美术馆展出。100多件用旧报纸、不干胶、包装纸盒和锡纸制作的儿童游戏系列作品,引得市民连连赞叹:“幼儿园的孩子,竟能做出如此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
“收藏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未来留一把钥匙。”二十一载以来,他累计收藏了八万余件儿童作品和上千件民俗物件。其中,著名社会活动家、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方明先生为他题写的“爱满天下”书法,早已成为他的精神坐标与人生座右铭。
“玩”出教育新天地:从一间工作室到美育生态圈
近年来,他带领青年教师一起利用废旧建材打造出“光影隧道”,将室内外多处空间改造成“文颐艺术博物区”,让一个个旧角落变身成为充满趣味的“宝藏空间”。这种“爱折腾”的热情深深感染了整个团队。如今,文颐幼儿园的艺术馆与户外“创艺博物馆”已扩展至300多平方米,设有版画、水墨、陶艺、绘画及综合材料等几大工坊区域。
他的探索从未止步。从事幼儿教育以来,他频繁走进江苏省内各县市的十余所乡村幼儿园和民办园,开展艺术教育与环境创设方面的实操帮扶。同时,他也举办公益讲座和线下美育实操培训,持续助力幼儿教师提升美术教学能力。他的教育理念不仅影响了众多一线教师,还进一步延伸至学前师资的源头——走向幼儿教育专业的毕业生,深入幼儿师范院校。
江苏省内多所高校邀请他参与“学前美术特色课程”等项目的研发。他参与编撰的一部学前教育专业精品教材,荣获江苏省精品教材奖,而他参与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课题项目也获得省级二等奖。多年来,他辅导的幼儿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
2023年教师节,王惠东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当年他教过的一名学生从西安美术学院发来微信:“我已被新吴区考试录用,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信息中还写道:“谢谢您从小就启蒙我,让我发现,艺术就是‘玩’出来的学问……”
二十一年如一日,王惠东始终怀着一颗“大儿童”般的赤子之心。“幼儿教育是一份朝阳事业,而我,只是幸运地成为了一位追光的人。”王惠东说。